Mitrade官網網頁版交易App交易App交易
掃碼下載App
編輯政策關於我們
Mitrade Logo投資慧眼

更新!英國脫歐懶人包|原因分析及脫歐影響

作者
|更新於 2022-9-9 09:12
24138

英國和歐盟的關係將何去何從呢,下面小編為大家細數英國脫歐的歷史過程以及影響。

一、英國為什麼要脫歐?英國脫歐原因總結

2016年6月24日英國公投票選結果公佈,主張脫離歐盟的陣營以51.9%的支持率獲得勝利,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75年英國曾就脫歐問題舉行過公投,只不過當時有62.7%的選民支持留在歐盟,人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英國在幾十年之後又重拾脫歐的念頭呢,又是為什麼這次會成功脫歐呢?小編認為原因主要由三點:


濟問題

一直以來歐元區內部都處於“核心國家”生產,“邊緣國家”消費的狀態,歐盟也一直被認為是一個功能失調的經濟實體,尤其是2008年的次貸危機導致歐盟內部的失衡局面崩潰,歐債危機爆發,經濟狀況陷入危機,而作為歐盟核心成員的英國雖然不在歐元區,但也不得不出手救助深陷債務危機的盟友,這也就引發了英國國內對於歐盟經濟體制的懷疑,“疑歐”情緒逐步蔓延。


政治問題

與其說是政治問題不如說是卡梅倫的一場政治豪賭,當時正值大選期間,而幾次民調顯示工黨的支持率更高,雖然卡梅倫自己是主張留歐的,但是為了能夠獲得更多選民以及其餘黨派的支持,卡梅倫承諾如果自己成功連任,就舉行脫歐公投,其實在英國脫歐前,或者說在公投票選結果公佈前,包括保守黨、工黨、自民黨在內的大多數議員都是支持留歐的,也是因為這樣卡梅倫才會放心的承諾舉行脫歐公投,但是最終結果卻出乎意料,脫歐派以微小的優勢獲得勝利,很快卡梅倫辭去了職務,這場以國家命運做賭注的賭局,最終以失敗告終。


移民問題

移民問題可以說是英國脫歐的觸發因素,如果留在歐盟,英國就有義務救助難民,而大量難民的湧入會擠佔英國民眾的就業機會,稀釋教育和醫療資源,推升英國住房價格,導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尤其英國一直以低失業率著稱,自然是不願意承擔這份額外的壓力,一些低收入的市民也希望通過脫歐的方式限制移民,尤其是在2015年以後席捲歐盟各國的難民危機則成為壓垮“留在歐盟”的最後一根稻草。


抓住英鎊投資機會> > 

二、英國脫歐進程及時間表

英國脫歐日期及時間軸


2016年


  •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   6月23日

英國公投脫歐公投結果為52%的選民支持脫歐,48%的選民主張留在歐盟。


  • 特蕾莎·梅成為首相  7月13日

特蕾莎·梅在戴维·卡梅伦下台後當選為首相,也是英國的第二位女首相。


2017年


  • 觸發第五十條,啟動脫歐  3月29日

英國啟動正式脫歐談判進程,觸發第50條歐洲聯盟條約,其中規定了成員國退出歐盟的具體程序,開始了脫歐的兩年倒計時。


  • 英國舉行大選  6月8日

英國下議院通過一項決議,要求舉行英國大選


  • 欧盟机构迁往伦敦  11月20日

歐盟理事會決定將歐洲銀行管理局從倫敦遷至巴黎,歐洲藥品管理局從倫敦遷至阿姆斯特丹。


2018年

  • 歐洲理事會會議  3月23日

歐洲理事會與英國就退出協定草案達成協議,通過了新的談判準則以及關於未來歐盟和英國關係框架的指導方針。


  • 關於未來英歐關係框架的政治宣言原則上達成一致  11月22日

歐盟委員會和英國政府就撤軍協議達成一致意見,11月22日確定了未來歐盟和英國關係框架的政治宣言,11月25日,歐洲理事會(第五十條)正式批准了這兩份文件。


2019年


  • 脫歐協議被否決  1月15日

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與2019年1月15日達成的脫歐協議,歐盟下議院以432票對202票被否決。


  • 第二次投票  3月12日

國會議員投票再次否決了特蕾莎·梅的英國脫歐協議。


  • 脫歐日延長  3月29日

上議院在3月27日批准了修改2018年《歐盟(退出)法》中的“退出日”,原定於2019年3月29日英國脫歐的情況有所改變,脫歐日推遲。


  • 特蕾莎·梅卸任  7月24日

英國議會陷入僵局後,特蕾莎·梅辭職,保守黨新任領導人鮑裡斯·約翰接任總理。


  • 歐盟和英國同意談判團隊之間的協議  10月17日

歐盟和英國談判團隊就脫歐協議達成了一致,其中包括愛爾蘭和北愛爾蘭的經修訂的協定書和經修訂的政治宣言,同一天歐洲理事會和英國政府批准了這些條文。


  • 延長脫歐時間  10月19日

根據英國的要求,歐洲理事會(第50條)同意將脫歐時間延長至1月31日,以便有足夠的時間批准《退出協議》。


  • 保守黨在大選中  12月13日

保守黨在大選中贏得了78%以上的支持率,這也是自1987年以來支持率最高的一次大選勝利。


2020年


  • 《歐洲聯盟(退出協定)法》獲得批准  1月23日

這部法律是將執行英國和歐盟談判達成的退出協議的立法。


  • 英國正式脫歐  1月31日

英國在2020年1月31日正式退出歐盟,過渡期從2020年1月31日開始,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

 

  • 過渡期的最後決定日  7月1日

2020年7月1日是請求將過渡期延長的最後限期,在此之前可以決定將過渡期延長1年至2年。


  • 過渡期結束  12月31日

如果沒有延長過渡期的決定通過,2020年12月31日是過渡期的截止日期,在此期間,除非得到歐盟授權,否則英國簽署的國際協定不能生效和適用。


2021年


  • 貿易協定生效  1月1日

2021年1月1日起,英國與其他國家簽署的貿易協定在過渡期結束之後生效。


  • 申請歐盟定居計劃的截止日期  6月30日


2022年


  • 可以延長的過渡期日期  12月31日

2022年12月31日是可以延長過渡期的最後日期 。

三、英國脫歐對英國的影響有哪些?

  • 英國脫歐之後可以拒絕國外難民進入自己的國家,歐盟要求自己的成員國不能拒絕因為戰爭而流落的難民,英國也一直飽受難民之災,嚴重損害了社會環境,阻礙了經濟發展經濟,而在脫歐之後,沒有難民的干擾,英國民眾的就業機會增加,生活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 英國不必再向歐盟繳納會費,挶有關機構統計,在英國脫歐之前的一年,英國向歐盟繳納的會費平均每天高達2300萬英鎊,英國脫歐之後就可以把這筆高昂的會費用於國內建設等方面。


  • 英國將擁有獨立的政治經濟自主權,英國在歐盟期間不能獨立與其他國家發展經濟關係,簽訂貿易合同,這也是英國國內政黨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脫歐之後,通過發展外交和對外貿易可以進一步提高英國的國際地位以及經濟水平。


不過雖然脫歐對英國有很多好處,但是目前一些國際研究機構甚至英國官方均認為英國脫歐將會帶來很嚴重的不利影響,包括:


  • 脫歐會對英國和歐洲的貿易帶來負面衝擊,雖然英國脫歐之後可以與更多的國家簽訂外貿合同,但是歐盟一直以來都是英國的第一大出口經濟體,佔英國出口總額的46.9%,美國和中國僅佔11.9%和5.1%,同時歐盟英國進口總額的52.3%,是英國進口來源的第一大經濟體,英國脫歐之後,原本與歐盟成員國之間的貿易交往必然會受到影響,在短期內會對英國經濟造成較大的影響,至於不利影響將持續多久則取決於英國能否與其他各個國家簽署新的貿易協定。


  • 脫歐會對英國金融市場帶來不利影響,脫離歐盟之後,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會遭受很大衝擊,英鎊可能會受到擠兌,英鎊匯率走低,一旦發生“黑天鵝”事件,英國的股市、房地產等行業很可能會承受不住壓力,出現暴跌。

四、英國脫歐常見問題

1、為什麼英國脫歐流程持續這麼長


從公投脫歐到正式脫歐歷時4年時間,舉行了2次大選,更換了3位首相,英國脫歐說是一場連續劇也不為過,依小編來看,英國脫歐之所以持續這麼長時間,一是因為脫歐協議存在爭議,在脫歐期間主要提出過四種方案,分別為契克斯方案、軟脫歐、硬脫歐以及無協議脫歐,英歐雙方在這個問題上始終沒有達成一致;


其次,就是英國國內政黨的主張有分歧,我們之前也提到過,包括提出公投的卡梅倫在內英國國內大多數議員是親歐派,所以脫歐在英國國內的進展也並不順利,另外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北愛爾蘭和愛爾蘭之間的邊界問題,英國脫歐之後北愛爾蘭和愛爾蘭之間將是英國與歐盟之間唯一的陸地邊界,雖然英歐雙方不要“硬邊界”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具體如何實施始終也沒有提出有效的方案。


特別的是,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世界各國全面停工,經濟停擺,英歐談判的進度受到阻礙,能否在過渡期前達成協議還是一個未知數,如果雙方未能在過渡期內達成貿易協議,那麼雙方將重新回到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開展貿易。


2、硬脫歐和軟脫歐的區別


所謂硬脫歐、軟脫歐就是指脫歐之後英國與歐盟經貿關係的緊密程度。


“軟脫歐”代表脫歐之後英國將繼續與歐盟其他成員國之間緊密聯繫,但是與此同時,英國需要作出一些讓步,例如提供允許歐盟公民定居福利等等。


“硬脫歐”就是指英歐之間目前擁有的大部分紐帶都將切斷,不再遵循歐盟的任何規則,雙方的未來貿易協定將另行協商。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


Mitrade 分析師
Mitrade分析師團隊成員擁有多年金融行業從業經驗,擅長領域包括但不限於股票,外匯,加密貨幣等。Mitrade是由權威機構授權監管的金融科技公司,專注於為投資者提供簡單便捷的差價合約(CFDs)交易體驗。
Mitrade Logo
投資慧眼
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優質專欄內容

風險警告:交易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場外衍生品交易並不適合所有人。敬請在使用我們的服務前仔細閱讀我們的法律文件,並確保在交易前充分了解所涉及的風險。您並不實際擁有或持有任何相關基礎資產。

展開